English

段德智:探讨死亡的哲学内涵

2000-11-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陈洁/文 我有话说

1989年在武汉大学读书的学生中,很多人大概都记得段德智,那一年他开了“死亡哲学”选修课,报名的有700多人,而武大最大的教室只能容下300人。结果他上课时教室挤得像菜市场。

他并不是靠插科打诨、轶事趣闻吸引学生的,因为后来该课的讲义《死亡哲学》获了“第六届中国图书奖”。他在书中提出,死亡哲学一方面具有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意义,是人生哲学或价值哲学的深化和延展,另一方面又具有世界观和本体论的意义,对死亡问题的哲学思考是我们达到哲学本体论认识的重要工具和契机。国外早有“死亡学”,内容关涉实存主体、生死解脱、终极存在和宗教探讨等主要问题,段德智将死亡划分为“死而上学”和“死而下学”,后者是对丧葬祭祀、死刑、死亡过程及其理论的研究,前者则关注死亡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人生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死亡的必然和人生的自由等。80年代末,学术界还少有人在哲学层面上注意到生和死,他是中国死亡哲学研究领域的拓荒者之一。

段德智是个勤奋的人,他是1968年从武汉大学哲学系毕业的,那时文革已开始两年了,他学了多少东西可想而知。但1978年时,他能用英文给武大写信申请报考研究生,陈修斋先生自然很高兴招他为弟子。硕士毕业答辩时,他又出了一次小小的风头,为了研究洛克,他通读了《人类理解论》,以至于别人问到相关的任何问题,他都能说出在该书的第几卷、第几章、第几节。多年以后陈修斋说起这事还惊叹:那可是本700多页的巨著呀!

段德智的主要学术领域为外国哲学、死亡哲学和宗教学。他立论每每独特又言之有理,比如他认为莱布尼茨的元哲学在于他的三项基本思维原则,即关于本质的矛盾原则、关于存在的充足理由原则和关于自由的圆满性原则,以及三项原则的相互关系。又比如他认为宗教神学归根到底是一种人学,现实的、历史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乃是所有宗教神学之谜的谜底。世界各种宗教只具有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质,不应当把我国宗教学界盛行的“四要素说”理解为宗教的严格定义。

段德智现任武汉大学哲学系与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论著和译著有:《欧洲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莱布尼茨》、《英国哲学史》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